0531-88362508

守正, 积势, 待时 | 创新管理总裁60班开学课程《企业顶层设计与变革创新》

发布时间: 2024-07-31 文章来源: 山东新商界高研院 阅读量:107

导语:因势而动,顺势而为。新变局下,新环境、新挑战,需要新思维、新方向。7月27-28日,新商界创新管理总裁60班新同学迎来开学第一课《企业顶层设计与变革创新》。著名战略管理专家潘诚教授,结合其多年企业研究实践心得,从重审思维、重定方向、重构系统、重燃激情四个角度出发,为同学们讲授新变局下民营企业战略转型突破与变革创新。

课程开始前,班主任董妮老师为60班新同学做了开班寄语,就如何保证我们的学习效果、班级建设和班级文化以及同学间交往等几个方面做了表述。提出几点建议,即"打开、放下、融入、提升"。希望同学们能够调整好身心状态,做好学习准备,排除干扰,认真听课;打开心扉,互相包容,融入集体。共同进步、一起建设属于60班的优秀班级文化。祝愿大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,结识新朋友,收获成长和智慧、收获感动和友谊。

潘诚 教授

 

课上,潘诚教授结合中外古今经典案例分析,对照领先企业成长轨迹,理性反思中国企业发展历程,探讨在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企业的新挑战,探寻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新战略新路径,帮助同学们突破思维模式,升华个人境界,提升领导能力。

 

首先,潘诚教授抛出两个问题:混沌到清晰看什么?碎片到系统做什么?以道、法、术、器四个维度,引发同学们的思考,开启精彩的授课。

 

"道"——前瞻思考量化取舍制定清晰目标;"法"——明晰目标细化分解形成解决方案;"术"——解决方案固化培训提升员工素养;"器"——高素养员工优化迭代产生前瞻思考。

 

以此循环往复,形成闭环,不断沉淀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
 

重审思维:历程反思与文化引力

 

1、善问者学:支撑未来关键因素

 

什么能力能够决定企业家的未来?什么要素能够保证我们的企业赢在未来?这个问题,乔布斯给出了他的答案:保持饥饿,保持愚蠢。

 

面对万事万物,保持思想上的饥饿,保持精神上的谦逊,才能更好地汲取新知识,对事物更加敏感,头脑更清醒,才能拥有不懈的创造力。

 

潘诚教授说:善问者学,支撑未来的关键因素一是持续的学习、不断创新,让企业一直在成长中稳步发展;二是懂得前思(找经验)、反思(找问题)、当下思(找对策)。也就是固本有、去多余、补不足。学习对企业家至关重要。海尔张瑞敏先生说了一句堪称真理的话"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。"这值得每位企业家深思。

2、不破不立:底层逻辑顶层设计

 

当下企业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彻底放弃"机会主义"。而解决复杂的问题,需要最简单的道理,"没有底层逻辑,听什么都是对的;没有顶层设计,做什么都是错的"。做企业犹如栽树,只能从下往上生长。潘诚教授说:"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,就和你的客户在一起。一个好老板的习惯是:多市场、多同行、多教室、多家人(多和员工在一起)"。

 

成功的企业没有秘密,只是把常识做到极致。当下,企业要解决的是三件事,即战略转型、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 。顶层设计,是确定发展战略和组织框架,使企业战略从低价值向高价值转变,组织运营由低效向高效提升,业务创新从低差异向高差异发展,打造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。

 

潘诚教授强调:任何企业立足之本是企业带给顾客的价值 。好的公司有三个要求:一流的品牌 、一流的运营、一流的业务。三点反映在战略上即公司战略、职能战略、单元战略。公司战略为高层引领;职能战略为中层驱动;单元战略是基层首创。三种承担的责任不一样,高层引领,要求要有决策中心,进取型董事会;中层驱动要求要有管理中心,价值型总部;基层首创要求有利润中心,创新型实体。三者形象的对应如我们的大脑、神经系统和手脚。

3、道生本立:指导思想六大转变

 

德鲁克说: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里成长。

 

道生本立,引领思维革新。在探索与重塑边界上,企业需深刻把握六大指导思想的转变。其一,关于规模边界,应由单纯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与量的并重,力求在做大的同时,更要做强,实现稳健成长。其二,产业边界上,应摒弃杂而不精,倡导专业深耕与复杂精细化运营并举,既追求'大而简单'的规模效应,亦不失'小而复杂'的精致匠心。其三,利益边界内,需平衡舍与得的智慧,超越短期均衡收益的视野,追求长期可持续收益的稳健增长。其四,杠杆边界的审视,应从安逸于现状转向危机意识与稳健经营并重,在风险决策中寻求稳健前行的道路。其五,进取边界上,鼓励守成与创新的和谐共生,既坚守核心优势,又勇于开拓创新,不断突破自我。最后,法律边界的坚守,必须明确正与邪的界限,确保所有行动均符合法律与道德的规范,引领企业走向繁荣昌盛之路。

 

4.穿越危机:组织韧性六大支柱

 

VUCA时代,组织韧性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,快速重构,复原再生,并在逆境中实现进化成长的能力。具体而言,组织韧性由六大支柱共同支撑:

 

业务韧性,确保业务模式灵活多变,能够迅速适应市场波动;战略韧性,让企业在迷雾中保持清晰视野,灵活调整航向;资本韧性,构建稳健的财务体系,为企业的持续运营与转型提供坚实后盾;关系韧性,深化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纽带,携手共渡难关;规则韧性,即遵守并灵活应用规则,确保企业在合规框架内高效运作;团队韧性,则是激发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,让每一位成员成为推动企业逆风翻盘的强大动力。

重定方向:产业升级与战略张力

 

战略是在风险环境下,企业为持续发展,做出的投资方向、资源配置、组织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的、全局的、长远的、纲领性的决策和行动的总和。

 

1、取法乎上:标杆学习明确方向

 

战略不是去决定"明天做什么",而是去决定"今天必须为不确定的明天做什么";战略不是去消除风险,而是提高承担更大风险的能力。计划必须量化,而战略不一定,战略更是思想、分析和判断。向标杆企业学习,我们需要做什么;对外观察,哪些因素影响成败;对内审视,哪些定位要搞清楚。

 

潘诚教授强调:知道最好的,要做到(行业)平均水平的。

 

2、对外观察:战略分析三个方面

 

首先,宏观层面审视环境,需洞悉国际国内形式如何;其次,中观聚焦产业生态,深入剖析行业格局与动态,挖掘成长潜力与新兴机遇;最后,微观透视产品与服务,紧贴消费者需求脉搏,精准捕捉消费趋势的微妙变化,从细微之处见真章,不断创新与优化。

 

正如荀子所云:"上不失天时,下不失地利,中得人和,而百事不废。"企业唯有在战略分析上做到宏观有视野、中观有洞察、微观有精准,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,稳健前行。

3、对内审视:战略决策四大定位

 

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打法进化,首先一定要清楚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几个层次 。对内审视,选择战略突围还要考虑产业角色、竞争地位、发展空间和商业模式的问题。

 

多元是范围经济,目标是做大,焦点是边界。专精是规模经济,目标是做强,焦点是能力。没有多元经营,难有业务领域突破。没有专精发展,难以形成核心优势。企业成长,就是在边界与能力之间,寻求最佳组合,是加和减的动态平衡。

 

就企业发展空间,潘诚教授给出五条具体建议:

 

大企业做多,小企业做专;
老企业做多,新企业做专;
投资型做多,实业型做专;
资源过剩做多,资源短缺做专;
产业空间狭小做多,产业空间广阔做专。
总结来说:即多元投资,专业运营。

 

就商业模式的核心来说,它在于如何高效配置资源以实现价值最大化。其内在逻辑紧密关联于业务模式、运营模式及盈利模式三大方面。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应当是对内可复制,对外有壁垒。

4、逆境突围:战略转型七大对策

 

如果是防御,可以选择"原地冬眠",即忍;也可以选择"快速取利",即抢;如果要进攻,可以选择"局部整容",即舍;可以"变性进化",即优;也可以"逆市上扬",即创;若要撤退,就要"迁徙转场",即走;或者"伺机重生,破茧成蝶",即化。这七大对策各具特色,关键在于企业需审时度势,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策略,方能在逆境中成功突围。

 

重构系统:生态进化与组织活力

 

1、开宗明义:组织定义本质特征

 

组织的核心本质,在于其构筑的三重基石——共同目标的引领力,汇聚成愿景的广泛共识;成员间贡献的意愿的执行力,体现于能力的完美互补与协同;以及信息畅通的沟通机制,铸就了体系稳固的凝聚力。战略,指引着组织选择正确的前行道路;而组织本身,则是那把精妙的钥匙,确保我们以最为适宜的方式,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成就。这一过程,不仅是对方向的精准把握,更是对内部机制高效运作的深刻践行。

 

2、组织目标:点线面体四层效率

 

组织目标的达成,植根于一套由点及面、逐层递进的四维效率体系,分别是岗位效率(标准化筑基)、工序效率(流程化提速)、协同效率(精益化融合)与合作效率(生态化共赢)。

无效率不组织。组织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从岗位、工序、协同到合作四个层面全面发力,才能确保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高效运转,不断迈向新的高峰。

3、组织进化:不同阶段不同形态

 

组织的进化之路,是从单一价值导向到多元价值共创的深刻转变,每一个阶段的形态变化,都是对时代变迁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。它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、调整形态、提升价值的过程。比如从家庭组织的股东价值导向,到工业组织的市场价值追求,再到生态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,每一次跨越都标志着组织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。

 

4、塑身铸魂:民企组织建设要领

 

民企组织建设其核心要领可概括为五大支柱:立高远志向、筑坚实班子、定明晰原则、建开放平台、促良性循环。

 

在此过程中,还需精准把握"四做"原则:即明确必做的事情,确保核心任务的顺利推进;鼓励该做的事情,激发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;放开能做的事情,给予团队足够的自主权与灵活性;管死不做的事情,坚决避免资源浪费与风险暴露。总体目标是聚焦于企业、社会、员工共同成长。

 

5、由内而外:文化管理四大抓手

 

在构建文化管理的深邃蓝图中,四大核心抓手理念层、行为层、制度层和物质层犹如四根坚实的支柱,由内而外,层层递进,共同支撑起企业文化的繁茂生态。它们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文化管理体系。通过这一体系的深入实施,企业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、固化于制、显化于形,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。

 

凡事谋定而后动,方能行稳致远;企业之基,在于标准化先行,以制度为纲,确保每一环节皆有章可循,稳健前行;进而追求精益化,依托科学管理方法,不断优化流程,提升效率与质量;最终迈向自发化境界,根植企业文化于心,激发员工内在动力,实现自我驱动与持续创新。

重燃激情: 持续学习与团队耐力

 

1、身正为范:领导素养的四维构建

 

引领团队前行,领导者的素养是核心驱动力,它体现在四个维度上:

 

职业能力:干法——技术领导力(干什么);
知识结构:学法——理性领导力(懂什么);
操守规范:守法——规则领导力(守什么);
精神追求:活法——愿景领导力(想什么)。

 

作为领航者,首先需精通业务,以专业视角规划方向;其次要有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储备,能够理性分析,科学决策;要坚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,树立榜样;更要怀揣远大愿景,激发团队潜能,携手共进。

 

2. 境由心生:面对变化三种态度

 

面对变化如何选择?所谓:创造变化者大,顺应变化者生。正如达尔文所言:"能生存下来的,不是最强大的物种,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。"

 

如果是被动变革、危机转型,相当于亡羊补牢;如果是预测变革、成长转型,犹如未雨绸缪;如果是创新变革、引领转型,则是敢为人先,成为行业的标杆与风向标。

 

3、臻于至善:不同角色不同担当

 

组织如机器,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,需精准定位,各尽其责:首先基层,主要聚焦于利益分配与过程管理,确保执行到位,基础稳固;中层的话,是构建竞争机制,强化目标管理,激发团队活力与创造力;而高层,则引领团队精神追求,优化学习管理,为组织长远发展绘制蓝图。潘诚教授强调:不要期待有完美的人,但将人放对了位置,就会有完美的组织。

行稳致远,驭变向新。总结来说,企业成长的七大行动方向包括:精准价值定位、战略产业升级、深化管理革新、强化人力资本战略、灵活资本运作以及优化产权结构和提升文化引领。

 

潘教授学识渊博、内容落地,激情洋溢、幽默风趣,深厚的理论功底、生动的案例讲解,寓观念于谈笑间,蕴哲理于诙谐中,深得同学们的喜爱。课程结束时,不少同学还觉得意犹未尽,大家纷纷起立,掌声经久不息。

结 语

 

美成在久,行者常至。企业与人生,决胜不在起点,而在拐点。环境越不确定,内心越要有定。潘诚教授在课程最后有一段话,在这里与大家分享:

 

世风对不对不重要
你对不对很重要
人人急急慌慌
并不妨碍你安安静静
所有人的亢奋
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浮躁的理由

 

希望我们在一个热闹的时代,做一个安静的自己。祝愿大家都拥有能深耕,敢破局,懂持续的能力。守正,积势,待时!祝福同学们!

×
在线报名
一键报名 免费试听
*信息加密,不外传,请放心提交